由维多利亚·史迪威学院教员、多重认证动物训练师(包括CPDT-KSA、CDBC、VSPDT、KPA CTP和CBATI资格)伊里斯·布鲁姆供稿。我们许多人都曾遭遇过猫抓或猫咬的经历。我至今清晰记得那天走进客户家,刚把包放在她猫咪旁边的桌上,那只猫突然低吼着将爪子刺进我的手背。平日我们相处融洽,所以我猜它可能认为包靠得太近是种威胁。
解读猫的攻击行为
有些情况很容易解释猫的攻击行为,比如当我们将猫从喜爱的事物旁拉开,或做出它们认为具有威胁性的动作(如前文案例)。但有些触发因素则较难判断。猫的行为问题往往显得神秘莫测——它们有时会通过嘶嘶声或低吼发出警告,但并非总是如此。肢体语言是猫的主要沟通方式,可惜人类常常读不懂这些信号,甚至完全忽视。若我当时能专注观察猫而非客户,或许就能察觉它发出的一系列「保持距离」的警示信号。
猫是情感丰富却善于隐藏的敏感生物,同时也是天生的猎手。部分攻击行为源于狩猎本能(比如我认识一只酷爱追逐人脚的缅因猫),有些则源于恐惧或不适(可称为「自我保护性攻击」),还有些是笨拙的玩耍邀约。
识别肢体信号
放松状态的猫有着杏仁状瞳孔、微微前倾的耳朵、平直的背脊和竖直摇摆的尾巴;而紧张时会出现圆瞪的瞳孔、飞机耳、弓背(严重时呈「万圣节猫」姿态),尾巴紧贴腹部,伴随低吼或肌肉紧绷。那天被抓后我才意识到,那只猫几乎展示了所有紧张信号。
预防攻击指南
给予空间:当猫出现压力征兆时,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保持距离。多数人直到猫嘶吼才后退,但早发现细微信号能避免受伤。
满足狩猎需求:对于因移动物体触发捕猎反应的猫,需避免特定动作并提供替代猎物,比如用「猫舞者」或「Petlinks神秘移动玩具」让它们追逐扑咬,这能显著减少对人类手脚的兴趣。
拒绝粗暴游戏:切勿用手脚与猫嬉闹,这会让它们养成抓咬肢体的习惯。永远用玩具作为互动媒介。
绝大多数攻击行为都源于精力过剩或恐惧。通过正确解读肢体语言,并提供合理的能量释放渠道,就能有效预防猫的攻击。